摄影师|伊莎贝尔·穆尼奥斯:沿着身体进行文化溯源

摄影师|伊莎贝尔·穆尼奥斯:沿着身体进行文化溯源

hyde258987 2025-05-17 装修奥秘 3 次浏览 0个评论

【编者按】2025年影像上海艺博会期间,5月10日,上海西班牙文化中心-塞万提斯学院呈现的展览“反转·凝视 ——女性收藏,新的视角”展示了西班牙著名女性摄影师伊莎贝尔·穆尼奥斯(Isabel Muñoz)、纳莱霍斯·莫莱诺(Linarejos Moreno)、劳拉·托拉多(Laura Torrado)和中国艺术家邢丹文四位的作品,展览由西班牙当代艺术专家罗西娜·戈麦斯-巴埃萨(Rosina Gómez-Baeza)和露西娅·伊巴拉(Lucía Ybarra)策展。

“我们想表现现代社会中的一些挣扎,包括当代人的心理状态以及女性身份等问题。”露西娅·伊巴拉介绍说,“穆尼奥斯总是把隐藏的,我们所未知的东西展现给我们;莫莱诺通过作品赋予西班牙一座旧时代的工厂新的身份;托拉多把自己当作模特,向内外同时探索;邢丹文则用影像等多种创作手段关注都市、孤独以及权力等话题。”

今年74岁的伊莎贝尔·穆尼奥斯是西班牙重要的当代摄影家,展览开幕前,澎湃新闻记者采访了她。从西班牙斗牛士,到中国少林寺的僧侣和柔术运动员,她长久以舞动的身体作为其表达形式,寻找其中所透露出的人的精神。穆尼奥斯于2016年获西班牙国家摄影奖,并曾荣膺世界新闻摄影奖(荷赛)、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奖等多项殊荣。其作品被包括马德里索菲亚王后艺术中心、巴黎欧洲摄影之家、纽约新当代艺术博物馆等国际重要机构永久典藏。

2025年5月10日,西班牙摄影家伊莎贝尔·穆尼奥斯在展览“反转·凝视——女性收藏,新的视角”。澎湃新闻记者 吴栋 图

澎湃新闻:1999年,您在中国拍摄了僧人和柔术运动员,中国文化给你怎样的感受?

穆尼奥斯:我最早是1992年来的中国,认识了INMA(塞万提斯学院院长),通过她,我走进了中国的一些村子。1999年,我在少林寺拍了些照片。我一直在寻找人的精神。

西班牙和中国在文化上存在差异,主要是表达上的不同,但我们有同样的爱的方式。4万年前,人们就已经需要一些精神上的东西了,就像神话,如果去看不同的神话,你会发现不同的文化有相近的一面。我想起当时我在中国的庙宇里,尽管我不能说自己了解它,但我感受很好。感受本身很重要。无论是4万年前,还是现在,不变的是分享这种感受的欲望。

《少林》系列之一,1999。伊莎贝尔·穆尼奥斯 作品

《少林》系列之一,1999。伊莎贝尔·穆尼奥斯 作品

《柔术运动员》系列之一,伊莎贝尔·穆尼奥斯 作品

《柔术运动员》系列之一,1998。伊莎贝尔·穆尼奥斯 作品

澎湃新闻:您最早期的作品《探戈》系列中传递出对性别的关注,渐渐地,我感到您似乎对于人的精神,或者说某种文化特征下的身体更感兴趣,可以说说您一贯感兴趣的是什么吗?

穆尼奥斯:我不仅是个摄影师,也是作为一个人去关注世界,在创作过程中,我始终关注的是“人”,随着年岁增长,我也在想,我们人类能够留下什么?上了年纪的人能给青年人留下什么?

具体到“人”的哪个部分,我觉得是人的情感。摄影师之外,我也是个讲故事的人,这个过程中,我找到了身体,后面找到了舞蹈作为媒介,因为我觉得舞蹈可以是一种展演方式,让人们通过身体讲述自己的故事,我在拍摄中不会去记录那些并不存在的故事,那么所记录的它必须是真实的,身体不会撒谎。

我觉得舞蹈也好,身体也好,之所以找到这样的创作对象,因为它会折射出文化,背后的故事不仅是个体的,也是文化和社会的。其中也包括你提到的性别主题等。

《探戈》系列之一,1989。伊莎贝尔·穆尼奥斯 作品

《探戈》系列之一,1989。伊莎贝尔·穆尼奥斯 作品

《卡波埃拉》(Capoeira)系列之一,2000。伊莎贝尔·穆尼奥斯 作品

《Mevlevi》系列之一,2008。伊莎贝尔·穆尼奥斯 作品

澎湃新闻:早期您的照片里总会保留些环境,在《弗拉门戈》系列里,有个女人在柱子上的影子和她本身的形态遥相呼应,但后来,您选择的背景越来越简单,而且聚焦局部特写,为何?

穆尼奥斯:你的观察非常有意思。这是我找到的方式,因为作品中有过多环境因素和信息的话,往往很难去聚焦想要表达的东西上去,无论是人物、情感还是他的精神性,可能这样就需要在环境上做一些取舍。

《弗拉门戈》系列之一,1989。伊莎贝尔·穆尼奥斯 作品

《东方》系列之一,1992。伊莎贝尔·穆尼奥斯 作品

《高棉之舞》(danza khmer)系列之一,1996。伊莎贝尔·穆尼奥斯 作品

澎湃新闻:《斗牛士》系列中,你拍过一位倒下的斗牛士(下图1),那张照片像一张新闻照片。您获得过世界新闻摄影大赛的奖项,您是如何看待新闻报道和个人创作的?

穆尼奥斯:这张是捕捉的一个瞬间,就像你说的新闻般的瞬间,但这个系列里也有很多不是“新闻式”的。照片更多是关于我的个人看法,并且我在拍摄过程中不会去记录那些并不存在的故事的,所记录的必须是真实的,它们不会撒谎。

这个系列源于我对斗牛的关注,更多和西班牙文化有关,斗牛是西班牙文化中非常标志的一个组成部分,就像一种“死亡之舞”,斗牛士、牛和观众之间的关系,是斗牛文化的一个魔法性时刻。在西班牙,斗牛很有争议,有人维护,也有些人抵制。我从前拍这些照片时是维护的,但现在无法像以前那样看待,因为这些动物也都有情感。

我在最近的研究中发现,土耳其有座历史超过一万两千年的庙宇,上面的壁画记载了斗牛的存在,西班牙人普遍认为是公元前5000年才有的斗牛。如果这是真的,那斗牛出现的时间比我们想象的出现时间更早,或许也不是起源于西班牙。

《斗牛》系列之一,1992。伊莎贝尔·穆尼奥斯 作品

《斗牛》系列之一,1992。伊莎贝尔·穆尼奥斯 作品

澎湃新闻:在1990-2005年间,你的创作大多通过不同的身体画面来表现。但那其中有些系列有些不一样,《Bam》系列里,你使用了彩色和并置的方式,同时又拍摄了清晰可辨的面孔,削弱了舞台感。在近四十年里,你的摄影创作产生过怎样的变化?

穆尼奥斯:在我整体的创作中,照片主要分两种,一种是表面意义上,也更通俗易懂的东西。还有一种是更概念性的,让观众可以把想象投入其中。人的成长或者说演进很重要,在摄影师之前,我也是作为一个“人”去寻找。除了舞蹈之外,我想要找些别的方式把人的情感展现出来,并且不断寻找不同的展现方式。

除了“人”,“爱”与想要分享的“需求”也是推动我前进的重要因素。

这个过程中,我渐渐觉得用摄影定格一张照片已经不能满足我的创作方式了,所以也会做视频和装置等。随着创作推进,我变得想要沿着文化溯源,比如找到原始部落的尊严,找到一些苦难的源头。我无法用同样的方式展现不同部落的痛苦,每一次寻找都是不同的。世界上总有他者,如果不存在他者,便没有向别人传递的需求了。所以我不断寻找讲述故事的方式。

《柬埔寨之伤》(camboya herida)系列之一,1996。伊莎贝尔·穆尼奥斯 作品

《巴姆》(bam)系列之一,2005。伊莎贝尔·穆尼奥斯 作品

《巴姆》(bam)系列之一,2005。伊莎贝尔·穆尼奥斯 作品

《埃塞俄比亚》系列之一,2005。伊莎贝尔·穆尼奥斯 作品

《多维尔》(Deauville)系列之一,2018。伊莎贝尔·穆尼奥斯 作品

转载请注明来自夏犹清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,本文标题:《摄影师|伊莎贝尔·穆尼奥斯:沿着身体进行文化溯源》

每一天,每一秒,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!

发表评论

快捷回复:

评论列表 (暂无评论,3人围观)参与讨论
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